面对镜头,张锐看上去有的紧绷,摄影师鼓励他笑一下,他摆摆手说,不可以笑,一笑双眼就没了。
在张锐的理解里,创业假如需要咬牙切齿的坚持,肯定是错误的,他更信奉内心的驱动力。
目前度过了难关的张锐自比创业就像是打牌和吸烟。
目前钱不少,暂时无需,谢谢。
与中关村不少创业人士一样,张锐爱穿着休闲外套和牛仔裤出入各种创投圈,唯一不一样的是,目前的他面色红润,表情松弛,丝毫觉察不出创业人士身上容易见到的焦虑。
春雨大夫是一款以互联网诊疗为主业务的移动医疗APP,自从2014年8月C轮筹资5000万USD将来,张锐几乎天天都收到各种投资者伸来的橄榄枝,与《博客天下》记者聊天期间,一家业界很有实力的投资公司发来一条态度足够诚恳的微信,期望可以参与D轮的筹资,而他用以上12个字礼貌地回绝了他们。
他太知道投资人了,来来回回见过不少于700个,在过往的筹资历程里,张锐甚至总结出了一套我们的分辨标准,那些刚开始就泛泛而谈的,一直刺探你商业模式的,理念不一的,明明是一个投非常大额度的公司却来跟你创业公司谈的都没谱。
他调侃说自己要有空闲,写一篇如何找到适合投资人的干货,一定比朋友圈那些转载量高的有料。
有料源自过去4年他跌跌撞撞的筹资历程。
特别是2012年B轮的时候,最难熬的两个月,他常常失眠,半夜两三点给人发邮件,探讨商品设计或者商业模式。
一大早,又跑到各大投资现场,唾沫横飞地跟人讲解春雨的商业价值。
同样的内容,天天至少要讲两遍,还要回答各种八竿子打不着的问题。
我确实非常焦虑。
他说,天天吃不好睡不好,晚上睡前会担忧资金链断了如何解决,早上又打起精神鼓励自己说,我们的商品解决了那样多人的痛苦,这么有价值,必然会拿到钱,只不过缘分不到。
精神上的重压非常快反馈给身体,一个最明显的变化是他两边的鬓角全白了,从医多年的爸爸跟他说,这是植物神经紊乱。
在张锐的理解里,创业假如需要咬牙切齿的坚持,肯定是错误的,他更信奉内心的驱动力。
目前度过了难关的张锐自比创业就像是打牌和吸烟。
以前,每次看到他妈妈打牌,一打打到半夜两点,坐得腰酸背疼,他看着都嫌累,但妈妈开心,创业也是如此,非常累,但你非常爽,你说吸烟有哪些好,这么难闻,对身体不好还烧钱,但我开心。
2011年的春季,身为网易副总编的他天天还在办公楼里,开着没完没了的会,公开课、微博、新闻频道,每个部门都等着他决策,也包含当时正开始起步的网易新闻移动推广客户端。
在流量为王的门户年代,数据是衡量一个商品最重要且唯一的指标,手机端的(数据)变化是一个指数性的增长,你就会预感到这个环境,春江水暖鸭先知,你是要跳河里。
媒体人敏锐的特质,让他感觉到这是10年以来互联网+最好的一个机会,错过了太可惜,他决心创业。
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找合作伙伴,负责有道字典的曾柏毅和我们的发小李光辉成为他第一批拉下水的人,三人首次见面是在清华附近的一个咖啡店里,张锐用整整两个小时向两位讲解了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跟他们说,有前途有前景的事大家自己干。
当时,意识到互联网+浪潮机会的人不在少数,微博、微信的飞速崛起正在改变整个创业格局,在可以看得见的浪潮里,怎么样找到正确的方向成了创业能否成功的重点。
三个人研究了美国APP商店里下载量排在前十健康类的商品,发现排名前十的多一半有关于减肥饮食,减肥类商品成了他们的最佳选择。
磕磕碰碰一个多月下来,他们转向了在线诊疗,中国复杂的医患关系与不均衡的医疗资源让张锐感觉这是个机会。
7月,三个人凑了几百万,在海淀区768创意园里租了一间120平方米的办公室,正式开始研发春雨大夫。
曾柏毅完全没想到,短短三个月,就租了个办公室、简单装修了下、做了一些简单的推广,一百多万就没了,你那会儿才了解什么叫钱不值钱。
当时商品还没有上线,张锐天天去跟天使聊,此前由于在媒体的历程他接触过不少投资人,但人脉资源并没帮他带来一些便利,他所选择的在线医疗在不少投资人眼里没任何商业价值。
商品预计在11月上线,但上线需要一笔不小的推广费。
转机出目前一次朋友间的饭局。
饭局上,张锐遇见了陈维广,蓝驰创投的开创者,他跟他们讲解了我们的商业版图。
真的触动陈的,除去张锐足够自信的讲述,更多是他一个人对中国医疗的察看和判断。
陈维广有一次去医院检查身体,跟医生闲聊间,他们跟他吐槽说我们的患者一半都无需来看他,那些真的看病的人都没法准时看病,你知不知道?当张锐说能线上诊疗身体轻微不适的时候,陈维广当即决定投他。
一周后,张锐签订了A轮300万USD的合约书。
拿到合同后,他自拍了一张照片,传给曾和李,张锐非常欣喜,感觉这300万USD是对自己所选择行业的一种鼓励。
张锐开始布局商品进步,将春雨定位成一款以互联网诊疗为主业务的移动医疗APP,大夫与病人之间的互动可以有自诊+问诊两种形式。
当时,这种线上医疗模式并不为市场看好,甚至不少人都不了解M-Heath(移动健康)这个定义。
市场远比他想象中艰难。
2011年11月上线后,春雨在盈利模式上一直找不到切入口。
张锐想过不少,譬如电话诊疗收费、医院随诊等等,但都还没有通过内部评测就夭折了。
当时,外面对春雨的模式也充满质疑,在资本市场向来以数据论成败的评价体系里,基于活跃度的DAU(Daily Active User,每天活跃用户数)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指标。
但张锐感觉有的委屈,以航班管家为例,我是商旅人士,出差的机会已经是很多了,但即使这样,我一周用一次吧,也不过是周活跃用户,而问诊更是基于身体不适的低频应用,投资人总用DAU 去衡量这个体系并不公平。
APP推广、大夫付费需要大量的钱,300万USD烧得非常快。
到2012年5月,张锐和团队开始着手B轮。
下面的整整4个月,张锐天天都要去见不少投资人,参加不少可能为筹资加分的创业大赛。
有时候,张锐要花费非常大力气跟投资人普及基本的移动医疗知识与行业趋势。
陈维广记得,商品刚上线那两年,没多少人相信张锐,大伙都感觉他是疯子,他说的这个东西离谱,甚至有人说,有一天给政府抓牢里也大概,由于这个是有一点政策风险的。
联合开创者曾柏毅对那段时间记忆深刻,公司账面已经没法支撑多长时间,在线提问量还在迅速增长,一天2000多,一个问题补助给大夫6元,算下来一个月就得30多万,还不算薪资。
每次张锐从外面回来,都会说,跟那哪个谈的特别好,那个什么什么基金对大家非常有兴趣,什么大的投资机构要投大家呢,结果过两天就没信了,后来他说的时候我都不当真呢。
张锐也常犯嘀咕,他们都说好了,如何如此呢,后来想想,哦,原来人家就是给我个面子啊。
一直到9月,在一次创业演讲中,张锐在台上讲解中国将来的医疗问题与面临的老龄化困境,贝塔斯曼的一个合作伙伴被打动了,当场决定投他。
从会场出来,张锐第一时间拨通了陈维广的电话,激动地说,大家找到一个想投大家的投资人、相信大家的投资人。
9月底,春雨终于完成了800万USD的B轮筹资。
在这一轮资本市场遇冷后,过去深信自己商品能解决医患矛盾的张锐一度有的自我怀疑。
融完B轮没多长时间,他的东家贝塔斯曼与真格投资了一款女人经期商品――大姨吗,500万USD的A轮筹资,短短4个月后,大姨吗又获得了几家知名公司1000万USD的B轮筹资。
大姨吗只比春雨晚上线一个月,两年里日活跃用户数高达320万。
有一次,在自己开的咖啡店里,张锐跟陈维广抱怨,为何一个经期商品都能如此?那我不白干了这么多年。
陈维广能理解张锐的失落,一心想搭建国内最大线上医疗平台的张锐,甚至想要借此帮助调整中国不均衡的医疗资源,他是一个有点理想主义的人,他常说春雨要变成一个让中国人免费看病和底价买药的公司,但其他人都感觉这太虚了,你得拿出数据来。
B轮筹资将来,张锐一直在探寻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他一度以为答案是会员制,这个自信源于此前400个样本的电话访谈,92%的人表示想付费。
2014年初他真的力推线上会员服务,8元包月,可不受次数限制向二甲、三甲医院大夫问诊,结果一个月间,平台问题量从过去天天30000降到了3000。
到了现在,张锐一直感觉这是他犯过的最愚蠢的错误,高估了用户的付费意愿。
用户的增长还是没带来变现的可能,春雨还在继续花钱,想要做大也需要更强大资本的支持。
近一年半之后,2014年1月,张锐又开始筹备C轮。
伴随国家政策对移动医疗的放开,资本市场的目光开始投向这个范围,张锐对C轮维持比较乐观的心态。
但他没想到,从1月开始筹备,一直到8月才谈妥。
春雨当时面临着很大的财务重压。
李光辉甚至跟张锐说,实在不可以他就卖了我们的房屋,手里拿个五六百万,至少能保持公司两个月的运转。
陪着张锐天天跑投资市场的公关经理徐研妮回忆,到6月的时候,张锐开始密集约见投资人,天天3到4个是正常状态。
张锐在此次筹资时的态度比较强硬,他的预期估值是2亿美金,对于想要减少估值的投资人,他一律拒绝。
8月19日,春雨获得5000万USD的C轮筹资,创下国内移动健康范围最大的一笔单笔筹资。
从2011年11月上线,到2014年11月3日,整整三年,春雨线上用户终于突破3000万大关,而且此后用户天天以10万级的数目平稳增长,现在天天平台上的医患交流问题接近5万,超越中国最大线下医院的门诊量(广东中医院)。
当天,公司举办了庆功会,一向情绪克制的张锐站在桌子上,回顾起他们过往3年的创业经历,忽然开始落泪。
创业四年多来,他最焦虑的事好像都跟钱有关,不是在找钱,就是在愁如何赚钱。
目前42岁的张锐考虑最多的一个问题是:在庞大的用户基数的首要条件下,如何达成稳妥的平台变现?